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隆達的鬥牛與海明威

Ronda是現代西班牙鬥牛的搖籃,
而海明威無疑是西班牙鬥牛的最佳代言人!
一生迷戀鬥牛的海明威在"午後的死亡"(Death in the Afternoon,1932)書裡提到:
Ronda是來西班牙度蜜月一定得來的地方...
又說如果你從沒看過鬥牛而想看看鬥牛,或是假使一生只看一場鬥牛,
那麼那個地方就一定是Ronda了!




從1920年在潘普洛納(Pamplona)看過奔牛節後,海明威就深深被西班牙鬥牛所吸引,
後來更把這個經歷寫進"妾似朝陽又照君"(The Sun Also Rises,1926)裡;
書中的主角之一,19歲的鬥牛士羅梅洛就是以隆達出身,
西班牙鬥牛之神Pedro Romero為本所寫的;
1839的Pedro Romero,一生殺超過5600頭鬥牛而能全身而退,
到80歲時還老當益壯,在馬德里表演屠牛,
他的技巧出神入化,他把現代西班牙鬥牛發揚光大,他是不朽的傳奇!
西班牙鬥牛之神,Pedro Romero的畫像 by Francisco de Goya(from Wiki)

徒手對付鬥牛的隆達派,一開始比不上塞維亞派傳承自阿拉伯時期的騎馬鬥牛,
18世紀是隆達鬥牛第一個王朝,
Romero家族,木匠出身的祖父Francisco Romero,
發明以棍棒撐起鮮紅披風來增加鬥牛的刺激度,開啟了現代的西班牙鬥牛;
接著兒子Juan更把鬥牛規則化,團隊化,精緻化,增加表演豐富度,
令人驚奇的是:Juan活到102歲!
到了孫子Pedro Romero時,隆達鬥牛更到達了巔峰!
現代鬥牛雖非Pedro所發明,但卻是因他技巧高超而使鬥牛藝術化,明星化了!
弔詭的是Pedro Romero最後的落腳竟在對手塞維亞接掌鬥牛學院...
Scene of the Bullfight by Francisco de Goya(From WikiArt)

Picador Caught by the Bull by Francisco de la Goya,1793(From WikiArt)


到了20世紀,隆達鬥牛來到另一個王朝,
鞋匠之子,Cayetano Ordóñez,兒子Antonio Ordóñez,
以及眾多後代子孫們相繼開創了隆達鬥牛的第二黃金時期!
與海明威成為摯交的Antonio,
是"危險的夏日"一書(The Dangerous Summer,1959)中的鬥牛大師,
書中描述年輕鬥牛士如何暗中較勁,為求自保而使盡花招;
而大師雖身受重傷卻仍勇敢冷靜,獨力面對死亡,最後完成任務;
故事結尾,年輕鬥牛士受到大師感動,合力演出一場海明威認為是世上最完美的鬥牛!
與Antonio Ordóñez成為忘年之交的海明威甚至還跟他學鬥牛,
海明威寫的"午後死亡"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鬥牛手冊,
從鬥牛傳統,儀式,技巧,還圖解說明了鬥牛這門死亡藝術!
隆達鬥牛場入口左側為Cayetano Ordóñez(父)雕像


右側為Antonio Ordóñez(子)雕像

綠意盎然林木蔥蓊的Alameda公園,進入大門就矗立著西班牙鬥牛之神羅梅洛的雕像;

Alameda del Tajo公園內的Pedro Romero雕像

接著沿著可以俯瞰壯觀全景的步道來到鬥牛場
建於1784的的隆達鬥牛場Plaza de Toros de Ronda,
這棟圓形的新古典建築現在已經不作為鬥牛使用了,
但是每年的9月初還是會有盛大的慶典Feria de Pedro Romero y Corrida Goyesca,
依照18世紀浪漫時期畫家哥雅畫中的鬥牛士來打扮,
全鎮盛大遊行來紀念西班牙鬥牛之神,Pedro Romero!





從鬥牛場到隆達的西班牙廣場間,有一條海明威紀念步道,
Passeo de Ernest Hemingway,
西班牙廣場上最顯著的就是舊市政廳所改成的國營旅館,
海明威在"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一書中,
眾人夾道觀看被逮捕的法西斯份子被送往市政府審判的一幕,
就是在這裡發生的,
但是沒看到海明威描述的獅子噴泉,我想應該是附近另一個Socorro廣場之誤;



Socorro廣場上被大力士馴服的兩隻獅子以及背後的柱子是安達路西亞自治區的徽章

走到幾乎是圖騰的隆達新橋,
橋面下有條過去是警衛室的小路可以通往橋中央的密室,
在西班牙內戰時這裡曾經是座天牢!
戰地鐘聲書裡那些殘暴的政府共和軍處決眾多法西斯份子的方式,
就是直接從隆達新橋的窗口丟下,讓他們一路哀嚎,墜谷而死...





距離海明威第一次遊歷西班牙90年後的今天,我踏上這塊西班牙鬥牛士的聖地,
過去Corrida那種熱血沸騰,近似宗教膜拜的場景,
已經完完全全被這裡悠閒的古典浪漫街道所取代了!
在一片國際撻伐聲,西班牙鬥牛那種至死方休的傳統正面臨存亡關頭,
黃土和著鬥牛的血染成紅黃相間,生死強烈的西班牙國旗,
想像不出哪天真的不鬥牛了,還能有Matadors血液流著理想與矛盾的西班牙嗎?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隆達的新橋與舊城



隆達四周群山環繞,地形險峻,自古多盜匪出沒,是冒險者與詩人的天堂!
Guadalevín河由東向西割穿Ronda海拔700公尺的高地,
形成長500公尺,寬50公尺,深100公尺的塔霍峽谷,El Tajo;
整個城市也被峽谷一分為二,
新橋以南是老城區(La Ciudad),
城牆包圍著是從13世紀開始摩爾人就建立的王國;
新橋以北則是新城El Mercadillo,
說是新,1485天主教征服後建城到現在也有530年了!

新橋,Puente Nuevo,新橋可不新,只是因為是這三座橋裡最新的,所以叫新橋,
從1751開始蓋了42年才完成,算算距離現在也有222年的歷史了!
新橋也是最高的橋,高120公尺,
險峻的新橋讓工程中總共有50個工人喪命!

相較新城裡鬥牛場與西班牙廣場,那些一日往返的遊客,來去匆匆的喧囂,
走過新橋來到舊城,遊走於迷宮般的巷弄間,更能享受西班牙小鎮的風情!
黑色線條,花草圖案的鑄鐵窗台,潔白牆面映照安達路西亞蔚藍的天空;
貓兒窩在屋簷上瞇著惺忪睡眼,對鄰近教堂報時的鐘聲無動於衷;
古宅巨院的厚重木門的背後,偶而傳來準備早餐時的碗盤碰撞聲,
這是隆達的清晨,氣溫是攝氏2度...

我沿著峽谷邊的Tenorio街走,來到一個幽靜的噴泉廣場,
Plaza Maria Auxiliadora,又稱鐘聲廣場,
四周種滿安達路西亞國樹,西班牙冷杉;
從這裡俯瞰峽谷底下起伏的草原就像綠色地毯般地展開,
穿梭之間的是蜿蜒如白絲帶的小路,引領人視線到達遠方小山;
清晨氤氳未散,雲煙繚繞,十分夢幻!
鐘聲廣場,中央為慈幼會鮑思高神父Don Bosco Salesian的雕像


從廣場旁的之字型小徑Cuesta del Cachondeo往下走,
這時正值杏花盛開,一大片杏花林白裡透紅的花瓣,繽紛落下,
晨起山雀的鳥叫聲,冷杉針葉上的冰霜因陽光照射而崩裂的聲音,
更顯得這裡的寂靜!

下降約30公尺有個平台,從這裡尋著水聲,
可以走到更靠近Guadalevín河水穿過新橋腳底形成瀑布的地方;
如果再鼓起勇氣繼續往更深的Puerta de los Molinos
或稱基督之拱,Arco de Cristo下去,
還可以看到,河谷的第三層瀑布以及舊時阿拉伯城牆的片段;
Arco de Cristo



回程可以想像,近乎100公尺的垂直落差,當然是舉步維艱,精疲力竭了!
從廣場往南會經過Casa de los Martos與Palacio de Mondragón
這些摩爾宮殿群,
最後來到在大清真寺上蓋起,現在所見的大教堂,
Santa Maria la Mayor與市政廳的廣場,
Casa de los Martos

Palacio de Mondragón


City Hall

Santa Maria la Mayor

再走到主要道路Calle Armiñán,向北邊上去,
在舊時伊斯蘭呼拜樓,Minaret of San Sebastian小廣場那邊右轉下坡,

小巷會來到Palacio Salvatierra,從這裡居高臨下,
可以欣賞塔霍峽谷東邊的壯觀景色;
路的轉彎處是優美的菲力五世門,
之字型的鵝卵石路一路往下是舊橋,Puente Viejo,
又稱阿拉伯橋,Puente Árabe,
這是隆達最小也是最古老的橋,建於1616年;
再往下就是羅馬橋Puente Romano(或Puente San Miguel)
以及不遠的阿拉伯澡堂廢墟;
Palacio Salvatierra

阿拉伯橋Puente Viejo(Puente Árabe)與下城區

羅馬橋Puente Romano(Puente San Miguel)以及不遠的阿拉伯澡堂廢墟

走回頭路往上經過摩爾王宮,Casa del Rey Moro,一路爬坡,
最後從修道院Concento Santo Domingo又回到新橋,
這樣把塔霍峽谷的三座橋走過,也走過了隆達最美麗的街道!
Puerta de Felipe V

Casa del Rey Moro

Concento Santo Domingo